3/1即將上路的圖書免稅,因為狀況很亂,而且屬於業界內的問題,原本不打算評論。不過看到這篇《經濟日報》的社論……
真他爸的氣.到.我.發.抖。
簡單說,這篇講了一大堆專有名詞的社論,是基於「營業稅最終的負擔者為消費者」而發,也因為如此,作者認為這個免稅政策應該回饋消費者,具體來說,就是出版社享有免稅後,應該調降書價。
這篇文章看似很有道理,但問題是,文化部的圖書免稅措施,初衷到底是要「減低出版業負擔」?還是要「給消費者優惠」?
先不說目前各大通路的促銷方式五花八門,一本新書低於定價六折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,我們現在到底還缺這些殺到見骨的折扣優待嗎?
又如果真的依照本文所說,出版業要將免稅讓利給市場,也就是過程中根本沒有獲得免稅利多,那根本上到底符不符合這個政策降低產業壓力、輔助產業轉型的初衷呢?圖書免稅政策,不就是要把這部份的稅金轉換成對產業的補貼嗎?
假如文化部真的要優待讀者、鼓勵閱讀,先前的藝Fun券,甚至是未來各種可能的圖書券、減稅措施都是可行的方法。所以我真的不懂這篇社論把優惠、補貼產業的免稅政策,曲解成出版業應該回饋讀者,到底是有什麼問題?
大家覺得書價過高,一方面是目前出版的各層技術與印刷物料成本確實有提高;二方面是市場規模縮小了,出書的單位成本也因而變高。(一刷印一萬本跟印一千本,單位成本當然可以差很多)
總歸一句,沒有人願意冒著被讀者罵的風險在那邊調高書價啦。書價這件事,只是反應了這個市場的各種變化而已。要降低書價,如果不先恢復到一定的市場規模,攤提製作成本,幾乎是沒辦法的。而過往透過折扣來支撐的書市,也只能不斷用折扣餵養讀者,然後把蒸發的收益一層一層往上剝削回去。
你在看的每一本書,每一篇網路上的免費文章,每一個字,都是活生生、血淋淋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血汗。
這個政策有實質造成消費者的損失嗎?消費者有被多課稅嗎?出版產業有反過來提高定價嗎?如果有,出版業的確黑心該罵。但問題是,消費者根本就一點影響也沒有,然後這篇報導說我們試圖協商「坐地分贓」,嗯。